今天是
站群导航

海安教育信息网

局直学校

角斜镇

李堡镇

开发区

大公镇

高新区

曲塘镇

雅周镇

南莫镇

白甸镇

墩头镇

您的位置: 首页 >政策法规>重要文件>详细内容

重要文件

关于深入开展“168”爱生行动的通知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17-09-11 00:00:00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 

   

   

各中小学、幼儿园,各基层工会:  

我县自2000年以来开展的“168”爱生行动得到了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,有力地推进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,向社会展示了教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,促进了教育行风建设。为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,促进师德建设的健康发展,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立德树人、为人师表的自觉性,经研究,县教育工会决定在全县教育工作者中深入开展“168”爱生行动。现就活动提出以下要求:  

一、指导思想  

168”爱生行动要以党的十八大、十八届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,认真学习贯彻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》及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》、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》和《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》,引导全体教职工热爱学生、为人师表,积极投身“168”爱生行动,达到不让一名学生掉队,构建和谐教育的目标。  

二、活动内涵  

168”爱生行动的原意是指参加活动的每一位教师关心、帮助一名困难学生(包括学习困难或家庭经济困难或其他困难),并每月与所教班级的学生开展谈心或对学生家访不少于6人次、每月为所教班级学习困难的学生义务补课、辅导不少于8人次。  

在深入开展“168”爱生行动中,各学校要注意紧密结合教职工的实际情况,开展“168”爱生行动。鼓励各岗位的教职工踊跃参与,发挥各自的岗位优势,拓展“168”爱生行动的内涵。专职教师可侧重文化知识的辅导,重点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;从事政教工作的教师可侧重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,耐心细致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;从事后勤工作的教职工可侧重关心生活上困难的学生,为他们的身体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帮助。可以一名教职工帮扶一名困难学生,也可以几名教职工、一个年级组(工会小组)帮扶一名或几名困难学生等。总之,在坚持“168”爱生行动的总目标前提下,结合岗位特点开展活动。  

三、活动实施  

168”爱生行动由学校统一领导,以校工会组织,教职工自愿报名参加的方式进行。由本人填写“168”爱生行动志愿书,校工会负责整理、汇总,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。公布时,要充分考虑被帮助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,不得违背“168”爱生行动的宗旨。  

要切实加强对“168”爱生行动的过程管理,定期检查“168”爱生行动的进展情况和活动开展的效果。可以试行“‘168’爱生行动记载本”,由参加者自行记录每次活动的时间、地点、对象、活动内容及帮扶心得体会等,此将作为评选“168”爱生优秀教师的基础材料。要善于发展“168”爱生行动中涌现的先进个人和典型事例,及时地通过各种媒体给予宣传。县教育工会每两年评选表彰30名“168”爱生优秀教师和10个实施“168”爱生行动先进集体。各基层工会、各校行政和工会也要建立相应的评比表彰制度。  

要不断创新“168”爱生行动的形式。县教育工会将设立“168”爱生行动论坛,广泛征集爱生故事,每年举办一次,交流开展“168”爱生行动的好做法、好经验,海安教育网教工之家栏目择优录用爱生故事和论坛文稿。各区镇、各学校要召开教师座谈会、党政工座谈会、学生及其家长座谈会,交流经验,听取意见和建议。每年教师节“社会尊师重教、教师回报社会”活动时,展示“168”爱生行动的成果。  

四、活动要求  

在深入开展“168”爱生行动中要求要注意实效,坚决克服形式主义,杜绝花架子。  

要求通过“168”爱生行动,不断增强广大教职工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,深刻领会爱生是教育工作者的天职;要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,为全体学生的终身健康发展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;要激发广大教职工的创造性,不断更新教育理念,改进教学方法,提高教学艺术,提升教育效果。  

168”爱生行动既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一个有效载体,也是教职员工个人职业道德的一个展示平台。各级教育行政和工会要切实重视并认真抓好“168”爱生行动这个载体,将深入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、不断推进教育行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,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,打造人民满意的教育发挥积极作用。  

附件:1、海安县“168”爱生优秀教师评选标准  

2 、海安县“ 168” 爱生行动先进集体评选标准  

3       学校“ 168” 爱生行动志愿书  

4 、记载本样式  

   

   

海安县教育工会  

        二○一七年八月二十八日  

   

   

   

抄送:南通市教育工会、海安县总工会。  

附件1  

   

海安县“168”爱生优秀教师评选标准  

   

1. 热爱教育事业,忠于职守,爱岗敬业,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两年以上。  

2. 积极自愿参加“ 168” 爱生行动两年以上。  

3. 参加“ 168” 爱生行动已由基层工会上报并在县教育工会备案。  

4. 自觉履行“ 168” 爱生行动的各项要求,有较为完整的工作记载,内容真实。  

5. “ 168” 爱生行动事迹突出、感人,得到同行和学生的认可。  

6. 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,一票否决:  

①经查实,有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的;  

②经查实,搞有偿家教的;  

③经查实,个人推销教辅材料营利的。 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附件2  

   

海安县“168”爱生行动先进集体评选标准  

   

1 、凡积极开展“ 168” 爱生行动的学校及其年级组、工会小组均可参加评选。  

2 、制定可行的年度“ 168” 爱生行动计划,并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施。  

3 、单位内自愿参加“ 168” 爱生行动的教职工占总数的80%以上。  

4 、加强“ 168” 爱生行动的过程管理,有活动内容记载,及时发现、培养先进典型,建立评比表彰“ 168” 爱生行动的制度。  

5 、“ 168” 爱生行动成绩显著,学生及其家长给予较高评价。  

6 、不断创新活动形式,形成经验在镇、校级以上范围内交流,得到好评。 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附件3  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学校  

168”爱生行动志愿书  

   

校长室、校工会:  

我自愿参加学校开展的“168”爱生行动。我的基本情况是:  

 

姓名  

   

性别  

   

出生年月  

   

职称  

   

工作岗位  

   

  

  

   

             

我重点帮扶的一位学生是:  

 

姓名  

   

年龄  

   

班级  

   

  

  

  

  

   

  

  

  

  

   

此外,我还将在以下几方面努力:  

   

(签名)  

O一  年  月  

   

   

附件4  

记载本样式:(供参考)  

封面:  

海安县“168”爱生行动  

记 录 本 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学   校:         

   

志愿者姓名:        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封二:  

   

168”爱生行动倡导每一位教师关心、帮助一名困难学生,每月与所教班级的学生开展谈心或对学生家访不少于6人次,每月为所教班级学习困难的学生义务补课、辅导不少于8人次。  

168”爱生行动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,是“社会尊师重教,教师回报社会”的日常体现,是教职员工个人职业道德的一个展示平台,也是教育行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。  

168”爱生行动的目标是不让一名学生掉队,构建和谐教育。  

  “ 168” 爱生行动的目标是不让一名学生掉队,构建和谐教育。 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正文:  

    “ 168” 爱生行动活动记录  

 

时 间  

   

地 点  

   

帮扶对象  

   

   

 

时 间  

   

地 点  

   

帮扶对象  

   

帮扶内容或帮扶心得: 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168”爱生行动  

活 动 反 馈 表  

   

 

老师姓名  

   

单位  

   

你感到该老师在“168”爱生行动中有没有按要求做?表现如何?写出该老师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。 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   

填表人姓名  

   

年级(或单位)  

   

           

填表说明:1、老师姓名:指参加“168”爱生行动的教师姓名;  

2 、填表人:指在“ 168” 爱生行动中受到该教师关爱帮助的学生或其家长。  

   

 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
×

用户登录